福州新洲将军庙
曾小榕
“新洲将军庙是福州地区至今尚存完整的全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独具一格,很有特色,其建筑精巧,工艺精湛,具有艺术、文化、学术研究价值。”这是北京建筑设计院刘开济教授、省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黄汉民等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对新洲将军庙的评价。
将军庙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南,坐东朝西,面朝旗山,背近闽江,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见图)。前后三进,由西至东,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门楼、戏台、前拜亭、钟鼓楼、正殿、后拜亭、后殿等,建筑奇特,蔚为壮观。

门楼斗拱有三层翘檐,造有大小各异的10个槽井,与戏台连为一体,十分少见。中殿为四楹三间加左右披榭。后殿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构架。庙内建有13个大小不同、形状迥异的藻井。正殿有一对雕刻于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的青石蟠龙柱,是闽侯县现存历史最久的蟠龙柱,龙柱上雕刻的蟠龙细腻精致,姿态活脱矫健,似有腾云驾雾之势。庙中所有石柱均刻有历代书法名家撰写的楹联,很值一读。整个庙宇布局谨严,错落有致,用材考究,构筑奇巧,保护完整,是研究明、清木构建筑难得的实物资料。庙前有两棵数百龄古榕,临江而立,高大苍郁,与古庙浑然一体,别有情致。现代诗人郑丽生曾赋诗赞曰:“古榕二树矗江隈,嘉阴长垂大矣哉。无用我言真有用,不材谁识是奇材。”
将军庙始建于明代中叶,是为纪念金姓始祖金履丰将军而建。金履丰(1235-1301),字希成,号亮功。他智勇双全,南征北战,战绩卓著,南宋时被敕封为驾前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将军志廉行洁,淡泊利名。宋、元交替间,因愤于时弊,偕其子金标弃袭归隐于侯官县之壁团洲(即今址),在这块“人迹罕至处,结茅而居,垦沙造园”,把一片荒沙改造为良田。传说将军种的橘子“粒大核小”,栽的甘蔗“质疏汁甜”,所制糖板人称“洲板”,年年被福州府选为贡品。由于壁团洲遍种橘树,故有“橘园洲”之谓。至明清时代,金氏家族在壁团洲已是绵绵瓜瓞。后壁团洲屡遭洪患,田舍崩坍,金氏由壁团洲迁到隔西面的洲地,故曰新洲。
闽侯县上街新洲金姓本是少昊金天民之后,世居金兆,后其分支散居四方,而迁居闽地的始祖是金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彭城随王审知入闽。金衡十一世孙金景文乃南宋绍兴科进士,赠中大夫,授东阳府(金华)推官,遂携眷僦居浙江兰溪。金履丰是金景文曾孙。金氏入闽经历一千多年,宗支繁衍昌盛,分布在国内外许多地方,而“将军庙”的存在情系海内外金氏宗亲。台湾学者金秀聪先生于1993年3月得悉“将军庙”重修一新,特地从台湾赶回新洲朝拜祖宗,激动之余,挥笔写下了《重修将军庙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为扶持中山国(现今日本冲绳县)而敕选闽人三十六姓赴中山,金履丰五世孙金瑛是其中之一。金瑛成为日本冲绳金氏的始祖,其后裔在冲绳繁衍兴旺,现已发展十一支系。1993年,日本那霸市具坚上顺等日本友人到新洲寻根访祖,在将军庙进香朝拜,临别时还带去新洲泥土一包,以示纪念。
(福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