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祭天金人和秦始皇十二金人
望 旺
(一)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万骑出兵陇西,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后,把它送到了长安,被放置在云阳的甘泉宫。随后在甘泉宫有休屠、金人、径路神三座祠堂,都和匈奴人有关。
〖解释〗祭天金人是一种匈奴人所铸,用来祭天的核心道具。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霍去病传》:"收休屠祭天金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馀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馀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史记集解》记载:汉书音义曰:"匈奴祭天处本在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后徙之休屠王右地,故休屠有祭天金人,象祭天人也。"
《史记索隐》记载:韦昭云:"作金人以为祭天主。"崔浩云:"胡祭以金人为主,今浮图金人是也。"又汉书音义称"金人祭天,本在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徙之於休屠王右地,故休屠有祭天金人,象祭天人也。"事恐不然。案:得休屠金人,后置之於甘泉也。
《史记正义》记载:括地志云:"径路神祠在雍州、云阳县西北九十里甘泉山下,本匈奴祭天处,秦夺其地,后徙休屠右地。"按:金人即今佛像,是其遗法,立以为祭天主也。
新疆曾出土的希腊战神阿瑞斯,文物专家研究认为这是近似匈奴祭天金人的样子。
(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
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金人是毁在董卓和苻坚的手上。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晋人潘岳《关中记》:“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 也就是董卓将其中的10个铜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到洛阳。到霸城时,由于金人太重,不得不放弃搬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多人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他又把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至那时,存在于世间约600年的12个金人全部被销毁了。
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三十七点五公斤,以此推算,每个铜人37.5吨,十二个大铜人就重达450吨。秦始皇造这么大的铜人是为了什么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铸造铜人是出于迷信,是为了“祥瑞”。《汉书•五行志》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也有疑点,那就是秦始完全可以征集天下一般铜料作为铸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呢?又为何要铸为狄人的模样呢?《三辅黄图校注》引《三辅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据《关中记》记载,所铸金人座高三丈,胸前有李斯撰文蒙恬亲自笔书的铭文。金人座下皆空,有—根绳相连,扯其—端。12金人同时可换宫转调,演奏乐曲。
“十二”寓意什么?
有人认为,根据史料记载,“秦铜人”的铭文“李斯撰,蒙恬书”,由此可知,铸造铜人应该是国家的大事。根据常识,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器物、图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随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十二铜人对应十二地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