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金氏文物古迹
金逸清
明代金幼孜墓:金幼孜(1367~1431)墓,位于巴邱镇暮膳村东南200米赣江边上,墓座东向西,地势高险,下俯赣江,视野开阔,四周有麻石矮墙,直径15米余,工部营建,曾有宣宗皇帝谕葬莹联石:享六侍四载遐龄得名得禄,居三十二年秘阁惟慎惟清,已废。墓前有神道华表,禆上铭文:故资善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赠荣禄大夫少保谥文靖金公神道碑铭。荣禄大夫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国史馆总裁建安杨荣撰,荣禄大夫少师兼吏部尚书重庆蹇义书,资善大夫礼部尚书毗陵胡 滢,已废。原有“日有千人叩头,夜有万盏明灯”楹联,取其白天拉纤不绝于道,夜晚江心渔火点点之意。山下建有享 堂、享堂内柱有宣宗皇帝御赐堂联:三朝宰相人间有,七日权君天下无。墓前有十二生肖石像,不存。1975年江西省博物馆曾进行发掘,发现早年被盗,现存神道碑一方,长约2米,宽约1米,厚15厘米。
敕令碑,位于罗田镇培山村西南20米处,明洪熙元年(1425)立。碑通高165厘米,座高20厘米,宽80厘米,厚12厘米。上圆下方,青石质,四周浅刻卷叶连续图案,额有篆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碑文楷书,内容为仁宗皇帝旌表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翰林学士加太子少保金幼孜特进为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恩赠金幼孜夫人刘氏、命室屠氏为一品诰命,恩赠金幼孜祖父母、父母一品之诰命,由于风吹日晒雨淋,毫无遮挡,石质风化严重,字迹漫漶不清(族谱中有全文)。碑原在“文靖公祠”内,一说原在巴邱北门“宰相祠内”,祠废碑仍在。1984年7月,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培山明代两眼石拱桥,位于泉井村东南江边,有2株古樟相伴,为明代金幼孜夫人屠氏捐建,金幼孜祖上从厚聚荷林坑迁至洪坑再迁培山,此桥原为方便连接洪坑与培山之用,桥长约21米,宽5.7米,高约3米(淤塞),桥体用青石拼接成拱形,桥面青石铺面,单条青石长2.06米,宽0.53米,厚0.6米,重的石块数千斤,虽历经500余年风雨,至今屹立不倒。由于时代久远,江水改道,2株古樟伴随古桥,生长旺盛。
《金文靖公集》及书法题诗,明金昭伯编《金文靖公集》12卷,明古籍善本碑帖法书,竹纸,长20.5厘米,宽15.8厘米,12行24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收藏于民间及北京历史博物馆。金幼孜书法真品收藏于乾隆皇帝《三希堂法帖》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弘历敕命史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将宫内府珍藏的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镌刻,共刻石500余块,今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其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金幼孜一件书法诗也珍藏于内。此外,乐安古村留坑存留金幼孜一副对联,新余聂家村祠堂有金幼孜为老师聂铉题词。另外,金幼孜父亲金雪崖的《湄湘稿》、《清江稿》十卷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